吉林医药学院

预防医学 热度:0

专业介绍:

预防医学是从医学科学体系中分化出来的,它是研究预防和消灭病害,讲究卫生,增强体质,改善和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生产环境和生活条件的科学。预防医学的特点包括: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和群体,工作重点是健康和无症状患者,对策与措施更具积极预防作用,更具人群健康效益,研究方法上更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研究重点是环境与人群健康之间的关系。

层次:专升本-吉林医药学院
学习形式:函授
学制:2.5年

  预防医学是从医学科学体系中分化出来的,它是研究预防和消灭病害,讲究卫生,增强体质,改善和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生产环境和生活条件的科学。预防医学的特点包括: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和群体,工作重点是健康和无症状患者,对策与措施更具积极预防作用,更具人群健康效益,研究方法上更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研究重点是环境与人群健康之间的关系。

预防医学

  主干课程

  《病理解剖学》、《生理学》、《精神病学》、《传染病学理论》、《劳动卫生学》、《流行病学实践》、《卫生微生物学》、《基础毒理》、《卫生理化检验》、《妇幼保健》 [1]

  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系统的预防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一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应用型预防医学专门人才。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防疫工作的基本能力;掌握对人群劳动、生活、学习、环境和食品进行卫生监督的基本能力。

  具有分析影响人群健康的各种因素和疾病流行规律,制定预防疾病和增进人群健康措施与计划的基本能力;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熟悉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技术,熟悉健康教育工作;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计算机应用及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本科毕业时,如符合学校《学位授予条例》,可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专业介绍

  综合介绍

  预防医学是从医学科学体系中分化出来的,它是研究预防和消灭病害,讲究卫生,增强体质,改善和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生产环境和生活条件的科学。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以人群为对象,而不是仅限于以个体为对象。医学发展的趋势之一,是从个体医学发展到群体医学,今天许多医学问题的真正彻底解决,不可能离开群体和群体医学方法。

  预防医学是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以人群为研究对象,以预防为主要思想指导,运用现代医学知识和方法研究环境对健康影响的规律,制定预防人类疾病发生的措施,实现促进健康,预防伤残和夭折为目的的一门科学。预防医学的特点包括: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和群体,工作重点是健康和无症状患者,对策与措施更具积极预防作用,更具人群健康效益,研究方法上更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研究重点是环境与人群健康之间的关系。

  预防医学的任务要求它必须高瞻远瞩,面向医学的未来,从战略的高度考虑人类的疾病和健康问题。该学科应用现代医学及其他科学技术手段研究人体健康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制定疾病防治策略与措施,以达到控制疾病,保障人民健康,延长人类寿命之目的。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该专业日益显示出其在医学科学中的重要性。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从战胜天花、霍乱和鼠疫等烈性传染病的经验中,逐渐建立起相对完善的预防医学理论及体系。1949年后,中国卫生防疫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看看我们手臂上部的那个“小花”,就是在出生后不久接种的“牛痘疫苗”,是预防天花的,这种病曾在欧洲和我国夺去无数人的生命,即使幸免一死,也会在脸上留下大大小小的“麻子”。而近几年我国出生的小孩已不再接种这种疫苗,因为 “天花”这种病毒已经在我国彻底消失了。预防医学培养出的人才有超前性和远见思想,能从整体把握大局。调查分析是预防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需依赖现场观察和实验研究两类分析手段,多采用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等方法,学生会接受系统的统计学、计算机等科目的教育。

  几乎每所医学院校都开设有预防医学专业,毕业后授予医学学士学位。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预防医学人才的供给远远赶不上需求,而且相对人数要远少于临床医学专业,所以本专业毕业生有较多选择,想继续深造,可以读硕士、博士,对预防学中的某一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想参加工作,也有比较广的就业面,可以到政府的卫生部门,从事卫生事业管理、卫生经济政策的制定等等,到各级卫生保健机构从事医疗服务,到科研机构进行预防疾病方案的设计、实施等。

  预防医学专业代码:100201。

  教育发展

  预防医学是随着现代医学和统计学、微生物学的先后创立而逐步发展完善的。预防医学创立于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后的欧洲,那时并没有专门的预防医学教育和专门从事预防医学的人才,而是由一般医护人员担任。直到20世纪一战之后,由于非常缺乏解决人群卫生问题的专业人员,因此欧美发达国家和俄罗斯都纷纷在医学院校开设了预防与社会医学系、公共卫生系等,主要进行学生时期和毕业后教育。二战之后,公共卫生医师的作用更加受到重视,欧美各国和俄罗斯都开设了专门的公共卫生学院。

  我国的预防医学专业创立于动荡的战争年代。抗日战争爆发后,大批难民、伤员的出现使传染病和感染病广泛存在,国统区内北平、上海、重庆等大城市综合大学的医学院,开设了公共卫生学系,招收了少量公共卫生专业学生。解放区于1940年在延安创办中国医科大学,也开设了预防医学专业,培养了一批公共卫生专业人才,为建国后预防医学专业教育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解放初期,我国广大地区群众在饱受战火摧残之后处于贫病交加,各种疫病广泛流行,繁重的防治工作,急需大量专业人才。1950年,卫生部提出了“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并在部分高等医学院校中开办了公共卫生专业。1954年8月,卫生部召开了第十届全国高等医学教育会议,确定预防医学专业学制为5年,从1955年起执行。1955年初,卫生部决定将现有9处公共卫生专业调整合并为6处。 1955年秋,按全国六大行政区划分,设立北京医学院卫生系、哈医大卫生系、山西医学院卫生系、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已并入复旦大学)卫生系、武汉医学院卫生系、四川医学院卫生系,当年,全国公共卫生专业学生1702人。1958年“大跃进”时期,全国17个省、市的医学院校盲目追求数量,又先后建立卫生系17处,到1962年夏,17处卫生系,都先后下马,仍保留原6处,设备师资稳中有升,招生规模与前持平。

  欧美各国都非常重视公共卫生事业的健全与完善,有完整的卫生防疫和社会医疗体系。因此,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的公共卫生专业教育很发达。据世界卫生组织94年统计,欧美54个国家,公共卫生学校已有284座,其毕业生将主要从事环境监控、卫生宣教、卫生立法等工作。国际教育现状以美国为例:美国目前有近30年独立的公共卫生学院,其生源为已完成本科教育的医学和非医学专业学生。美国公共卫生教育的总方针是“立足群体,紧密结合群体治疗和预防”,基础开设统计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营养学、卫生工程学、管理学、病因学等等。专业课都与群体和社区有关:包括流行病学、卫生教育、疾病控制规划、公共卫生计划、环境卫生学、卫生管理学、应用营养学、职业卫生学、卫生信息系统等。主要课堂不是在教室,而是在社区。美国这一教育模式已经越来越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

  改革开放之后,预防医学教育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原六处卫生系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81年,四川医学院设置了卫生检验专业,武汉医学院增设了环境医学专业。

  1985年4月,哈尔滨医科大学在原卫生系基础上。首先建成了公共卫生学院,设有卫生、卫生检验、卫生管理、营养与食品卫生4个专业,共15个教研室。继之,北京医科大学(已并为北京大学医学部)、上海医大学、华西医科大学(2000年并入四川大学)、同济医科大学(2000年已合并新成立华中科技大学)都先后建立了公共卫生学院,到95年,全国共有公共卫生院系共41处,招生总数达5753人。1981年始,哈医大等原六处医学院的卫生系的开始招收硕士以上研究生。至1995年,已有十所医科大学开设了研究生专业,北医大、上医大、协和医科大学相继成立了研究生院,西安医科大学(现西安交通大学)还与美国阿拉巴马大学合办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招生20名,学制3年。据有关部门统计,到98年,我国公共卫生专业已培养硕士生 648人,博士生32人。

  国际上正在普遍推广“美国模式”。随着西方各国社会医疗体系的进一步完善,社会医疗将成为医疗体系的主导,而日益严重的环境卫生问题和由此引发的职业病流行病也将成为危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所以美国公共卫生教育所倡导的“立足群体、立足社会”的原则以及将公共卫生教育从医学领域向社会领域过渡的方针被日益接受,而且将随着西方社会“追求健康,回归自然”的思潮而大行其道。可以做这样的展望,公共卫生专业教育的独立性将越来越突出,将不再仅是医学范畴,而是医学、社会学、环境学多学科教育的集合。

  中国的经济收入和文化素养正在不断提高,对疾病的认识也由被动接受治疗转向主动预防、追求健康上来。我国政府已明确提出响应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并已明确做出承诺。因此,国家对预防医学教育的重视程度将进一步提高,投入将进一步增加,招生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同时课程设置将更趋向于社会学、环境学等非医学类的比例。以此来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对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需求。由于该专业在我国的状况一直比较好,所以其供求应该基本上可达到平衡,但其仍将是21世纪世界范围内的热点专业。

  专业培养

  培养要求

  预防医学专业培养具备预防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卫生检测技术,能在卫生防疫、环境卫生或食品卫生监测等机构从事预防医学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知识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防疫工作的基本能力;

  2、掌握对人群劳动、生活、学习、环境和食品进行卫生检测和监督的基本能力;

  3、具有分析影响人群健康的各种因素和疾病流行规律,制定预防疾病和增进人群健康措施与计划的能力;

  4、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

  5、熟悉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技术,熟悉健康教育工作;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计算机应用及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