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工程专业系地矿类专业,主要研究学习矿床开采的理论和方法,发展矿业新技术。国际上采矿专业出现较早,在西方产业革命期间已规模初具,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国最早在1909年于中国矿业大学成立该专业,当时的名称是焦作路矿学堂。北京科技大学于1952年也成立该专业,但专业历史可上溯到1895年成立于天津的北洋大学,此后重庆大学,太原理工大学,湘潭大学等高等学府也相继成立采矿工程专业。
采矿工程专业系地矿类专业,主要研究学习矿床开采的理论和方法,发展矿业新技术。国际上采矿专业出现较早,在西方产业革命期间已规模初具,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国最早在1909年于中国矿业大学成立该专业,当时的名称是焦作路矿学堂。北京科技大学于1952年也成立该专业,但专业历史可上溯到1895年成立于天津的北洋大学,此后重庆大学,太原理工大学,湘潭大学等高等学府也相继成立采矿工程专业。
多年来,采矿界的工作者奋战在工作岗位 上,兢兢业业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一大批科研成果的问世在具体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采矿工程向自动化、安全化、高效化的方向迈进。涌现出一大批诸如宋振骐教授(山东科技大学教授、实用矿山压力理论创始人、中国科学院院士)、钱鸣高教授(中国矿业大学教授,著名采矿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韩德馨教授(中国矿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鲜学福教授(重庆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等优秀人才,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大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相继问世,对中国采矿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奠定了采矿业的高质量高素质发展的基础。
采矿工程专业承担推进采矿技术的发展,使采矿工程符合安全、经济、高效的高质量水平的理论研究。国际上各个国家由于其采矿业生产过程中的龙头地位,对此历来极为重视,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前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美国休斯顿大学、埃及开罗大学等,世界著名高等学府均在采矿工程专业的研究过程中,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采矿工程专业和自动控制、系统论、计算机等高新技术密切相关,紧密结合,较大地促进了采矿工程基础理论研究的进展和采矿技术的巨大的提高,其影响程度之深、范围之广均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鉴于采矿业在工业化进程中的龙头地位,世界各国均对其理论研究和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极为重视。各国采矿工程专业人士孜孜不倦,兢兢业业,利用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思想,系统的观点等一切先进技术和理论在采矿研究中大胆进行探索,大大地促进了采矿工程安全化、经济化、高效化的发展方向。传统的采矿业因其不成熟、不完善而导致的生产力水平低、效率差环境污染严重等现象,由于理论的研究而得到了缓解。向自动化、环保化发展的专业发展动态和趋势业已形成,并在具体生产过程中取得了大量的应用和推广。
主要学习课程
基础课程
物理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力学、流体力学、高等数学、概率论与统计、线性代数、机械制图等
专业课程
采矿学、矿山压力及其岩层控制、岩石力学、矿井通风与安全、井巷工程、电工学、液压传动与采掘机械、矿山企业管理、矿业安全法规、矿业经济学、矿井瓦斯防治、采矿工程英语、测量学、矿山机械设备
人才培养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
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
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中国21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对于采矿工程专业来说,全面推进采矿工程专业人才素质教育,也是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采矿工程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的要求。
人才素质教育的内涵
在现阶段,采矿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较高的政治觉悟、良好的道德品质、坚强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身体素质,有艰苦朴素、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有扎实牢固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很好地适应采矿工作的能力,有较宽知识面,在一定范围内改变工作岗位,对新技术和新知识的更新适应能力较强的综合素质人才。所以“采矿工程专业人才素质教育”不是一般的采矿工程基础知识教育、相关技能教育、操作教育,而是一种具有一种开发性的具有在新时期从事艰苦专业行业工作的心理教育、情感教育、意志道德教育和人的整体发展水准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为国家、社会的采矿业发展做出贡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教育。
人才素质教育的途径
根据世界能源国际组织和能源专家的预测,21世纪煤炭作为主要基础能源的地位不会改变。中国能源分布的特点是丰富的煤炭资源和贫乏的油、气资源,可采煤炭贮量是1145亿吨,占世界总
贮量的11.1%,按当前生产水平可采100年左右。据中国地质部门统计,煤炭贮量应是10000亿吨多一点,可开采500年左右。未来20年以至更长的时间,中国国民经济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由此对能源的需求量也将增大。煤炭在一次性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将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有所下降,但仍将是中国主要的基础能源,消费总量将逐步上升,预计到21世纪中叶,煤炭仍将占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比例的55%以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把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煤的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液化及多联产等研究作为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可见,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采矿工程专业人才仍是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在当今科技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煤炭开采技术的研究必须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立足于煤炭开采技术的前沿,立足于中国煤炭发展战略所必要的技术储备,立足
于煤炭工业中长期发展战略所必须的关键技术的攻关,立足于煤炭工业工程实际问题的解决,重点从事中长期研究开发和技术储备,跟踪产业科技前沿,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以煤矿开采技术及配套装备为主导的核心技术,占领技术制高点,许多采矿业相关的技术难题需要专门人才去解决,这也正是有志从事采矿业工作的人才施展才干的机会。